
契丹帐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的契丹帐,是历史上契丹民族游牧生活方式的重要遗迹。以下是对契丹帐的详细介绍:
契丹帐,又称毡帐或穹庐,是契丹民族传统的居住形式。这些帐幕主要由树枝和细棍构成骨架,帐顶中央开有一圆孔,以便射入光线和排出烟雾,因为契丹人经常在帐幕中央生火。帐的侧面和顶部以毛毡覆盖,帐门同样以毛毡做成。契丹帐的大小因主人地位的贵贱而异,有些帐幕能够迅速拆开并重新搭起来,便于携带和迁徙,而有些则较为固定,需以车搬运。
在契丹文化中,皇帝的行宫幕帐尤为讲究。据《辽史》记载,契丹皇帝的行宫幕帐以枪为硬寨,用毛绳连系,形成圆形的防御寨围。寨内设有小毡帐,供卫士居住和守卫。此外,行宫内还有省方殿、寿宁殿等建筑,皆以木柱竹攘,用毡遮盖,并缚以油绢以挡风雪。这些行宫幕帐虽然装饰华丽,但仍保持了契丹游牧民族的居住特征。
在陈巴尔虎旗地区,契丹帐的遗迹可能已难以寻觅,但当地的草原景色和游牧文化仍然让人联想到契丹民族曾经的辉煌。金帐汗蒙古部落等旅游景点,就展现了游牧部落的景观和生活方式,让人仿佛置身于契丹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
此外,契丹民族的“兴板筑”也反映了其居住方式的转变。随着契丹势力扩展到中原汉族居住区,俘获的汉人大量增加,他们多从事农业和手工业。契丹人逐渐由游牧狩猎经济向农耕经济或半农耕经济转化,随之而来的则是由游动的生活方式向定居的生活方式转化。在部分契丹人中也出现了固定的居室建筑,这就是“兴板筑”。
总的来说,契丹帐作为契丹民族传统的居住形式,不仅体现了其游牧文化的特点,也见证了契丹民族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在陈巴尔虎旗地区,虽然契丹帐的遗迹已难以寻觅,但当地的草原景色和游牧文化仍然让人感受到契丹民族曾经的辉煌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