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
河南省 · 商丘市永城市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简称“抗大第四分校”)于1940年3月在豫皖苏边区的永城市李寨镇麻冢集创建,是新四军中成立最早、历时最长的一所战时军政学校。该校是为了适应革命形势发展、培养干部的需要,由以彭雪枫将军为首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后改编为新四军四师)创办的。
抗大第四分校在创办过程中,吸收华中和江南的知识青年,在江淮平原的艰难条件下坚持办学。其采取边学习边工作,将理论和基础知识教学同战斗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设了中国革命问题、中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军队政治工作、群众工作和时事政策以及步兵战术等课程。在麻冢集,抗大第四分校共举办两期,培养抗日军政干部近2000名,并于1941年5月随部队迁至津浦路东,继续为抗日战争培养军政人才。
在领导方面,彭雪枫、邓子恢、张爱萍、吴芝圃、张震、肖望东、方中铎、刘清明、李干辉、冯文华、陈锐霆等人都曾担任过分校的领导职务,其中彭雪枫为学校的成长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在战斗中壮烈殉国后,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政治部决定将抗大第四分校改名为“雪枫军政大学”。
抗大第四分校在抗战期间共培养了近5000名干部,为新四军第四师和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1946年,该校改编为华东军事政治大学。此后,其历经多次改建,最终于1999年更名为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抗大第四分校旧址现存校址、银杏树两处,其中校址为原清末时期的泰山庙大殿,而银杏树则是当年学员们露天学习、军训、聚会、议事的场所。这两处旧址于1963年被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又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这里已成为红色旅游景点,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