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佛寺
山西省 · 晋中市寿阳县石佛寺位于寿阳县南35公里白云乡阔郊村西约800米的东南向崖壁上,其详细介绍如下:
石佛寺石窟所在崖壁大致呈东西走向,岩石属于灰黄色砂岩。山势不高,海拔1299米。窟前有外前河流过,石窟开凿在长度约70米的崖壁上,距地面高10余米。现存洞窟2座,小龛8个。洞窟分为东、西、中3个部分。西部崖面略向南突出,崖面开凿有第1窟及第1、2龛。明清时期,在洞窟和小龛前建有5个圆拱券顶的石构建筑,石条砌筑十分规整,中间券洞内为第1窟,券洞上方刻有“石佛寺”3字。中部与西部相连,但崖面略靠后,共雕造8个小龛,编号3~8龛。明清时期,在佛龛前用条石砌筑了面宽三间的建筑,中间辟门楼,有石筑门柱、斗拱和屋檐,雕刻十分精细。门上悬石匾,其上镌刻“清寿轩”3字,两侧开窗户。在西区和中区前有高6~7米的石砌平台,平台东部为石砌漫道,可供上下。东部距离中部约有50米,只有第2窟1个洞窟,窟外砌筑单孔券顶建筑。
1997年,石窟曾遭盗扰,第1窟窟内三尊主尊佛像头部被盗割,北壁和西壁佛头现已被追回,藏于寿阳县文管所。2007年实地勘察发现,该石窟主要洞窟造像保存尚好,且具显著的北齐至隋代特征,是一处重要的石窟寺遗址。
窟口东南向,方位北偏东32°。其中一座石窟平面方形,覆斗顶,面宽、进深均为2.62米,通高2.47米。窟门因明清时期依崖面修建石券洞而凿毁,从窟内前壁东侧残留宽0.54米的壁面,可以推知原窟门宽约1.52米、高约1.84米、深0.45米。北壁和东、西壁前设低坛基,北壁坛基宽0.5米、高0.16米。坛上雕像,造像都经后代彩绘重桩。
北壁(正壁)坛基上依壁雕一佛二弟子像。佛像身高(至肩)0.58米,头颈部为现代重塑,原佛头与颈部通高0.32米,故而佛像原高应为0.9米。佛头高0.27米、面宽0.2米,头顶有宽大的肉髻,发髻中分,素面。面相丰圆,眉呈弯月,用突起的尖棱来表现;眼睛细长,且合成一条缝;窄鼻,鼻尖残,小嘴,双唇呈卧弓形;双耳短,颈部粗细适中。双肩略宽,身体健壮,上身内着僧祗支,外披双领下垂式袈裟。双手置于腹前,施禅定印,露左足,结珈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莲座高0.61米、宽0.94米、深0.48米,上层仰莲为单瓣式,下层覆莲为宝装莲瓣,束腰处雕刻一圈环形连珠,连珠间以3个竖立的小圆珠作为分隔,刻工精细。左侧为弟子迦叶,高1.05米,头部比例稍大,鼻子以上部分已被凿毁,下颌方圆,小嘴,下巴微翘,长耳。颈部粗细适中,雕出竖向的颈肌,颈下为突起的锁骨,双肩圆润,身体健壮。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衣纹疏朗,下摆露出内裙。左手下垂,持香袋右臂上举于胸前,手残,似持经盒。露双足,足下踩覆莲座,风化严重。右侧弟子头部被盗,现代重塑部分身高(至颈)0.83米,双肩微溜,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袈裟样式同左侧弟子。左臂举于胸前,手残右臂下垂,手亦残。露双足,足下踩覆莲座,风化严重。
西壁坛基上雕一佛一弟子一菩萨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