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庆寺-前寺

崇庆寺-前寺

山西省 · 长治市

长子县前寺详细介绍

前寺,若指的是位于长子县紫云山的崇庆寺,其详细介绍如下:

崇庆寺位于长子县东南隅的紫云山,1965年被列入首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将“前庙”纳为其附属文物,一并归入国保范围。前庙名护国灵贶王庙,俸祀远古射日之羿神。羿神又名后羿,当地俗称三嵕爷,为华夏人文始祖神袛之一,后俗、道合流,渐并入道教神系。故前庙风水格局呈现出鲜明的道、俗一体的营造指导理念与审美趣味。后寺即崇庆寺,环境景观处处洋溢着浓厚的佛禅意趣。

前庙座落于紫云山南脉的白松峰之巅。道教认为,山峰的凸点是天地交汇之处,神仙真人常常在那里出没,因此山顶上的道教宫观不仅是神仙的行宫,也是修道之士白日飞升、羽化登仙的中转站。立于庙前,举目四顾,前临村落,平畴沃野,视野开阔,陶清河自西蜿蜓而来,五峰环拱于南,形成朝山,中峰高而侧峰低,中峰峻而侧峰缓。近瞰脚下白皮古松,龙姿凤冠,干白叶翠,绮丽苍劲,松间草软灌密,花繁鸟鸣,生机盎然。庙后主峰余脉逶迤而来,其势壮伟,是为靠山。四周山岭围合,起伏错落。庙因山雄,山因庙显,人工天趣妙合自然,心境风景和谐相融。

前庙从南至北以山门殿、月台、大殿、寝宫为纵深轴线,左右两侧依次排列东西夹楼、廊房、耳殿、厢房、角殿,前后两进院落,呈内向封闭式空间。整组建筑外观方正严整,内视规整对称,前庭开阔宏敞,后院紧凑严密。耳殿前檐与廊房北山墙之间的中性空间构成前后两进主院间的半封闭式过渡院落,成为连接前后院的节点与转折部分。综观整组建筑空间组合,主从分明、错落有致、有隔有连、前后通透、疏密得宜、虚实相生,严整而不呆板,庄重而不沉闷,步履其间,在人移景异中可深刻体会到传统建筑艺术之美。

后寺即崇庆寺,位于紫云山主峰南坡山腰内凹处。与道观选址不同,佛寺讲究一个藏字,所谓深山藏古寺。佛道选择之异,恰如茶酒之不同,禅茶一味,茶使人神清气爽,沉静安祥。酒仙相通,酒使人得其意,忘其形,逍遥飘逸。酒道似仙,追求羽化升腾;茶道似佛,讲究由定生慧。山顶动而山谷静,静则易定、定则生慧,故佛寺大都选在山谷间,以求戒定双修,开智悟道。故前庙若虎踞山巅,视野开阔;后寺若龙伏林下,依峻临幽,优雅别致。前庙后寺不仅环境不同,布局结构也迥异其趣。前庙轴线分明,对称工整,若士进为官,法度严明;后寺错落围合,疏密变化,若士退为隐,气度从容。殿堂庭院有机组合,于起承转合的变幻间展示出佛寺空间的和谐宁静之美。

据寺内现存的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所立《崇庆寺重修碑志》记载,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建寺,千佛殿居其北,卧佛殿居其东、大土殿居其西、天王殿居其南,东南立门,门之东建关帝殿,西北建十帝并鬼王殿,西南又立给孤独长者殿,东北一院则为禅舍。今除鬼王殿不存在外,其余诸殿形制、院落布局一如碑中所述。

崇庆寺的千佛殿建造于宋代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华严三圣像包括释迦牟尼佛(中后)、文殊菩萨(左)、普贤菩萨(右)、毗卢遮那佛(中前,明代嘉靖六年铁铸像),文殊菩萨像和普贤菩萨像为宋塑明修。细细考察崇庆寺,可以深切体会到这些宗教文化细节在建筑上的曲折反应。如规整对称